编辑 / 小风
前言
美国几乎没有花费一分钱,却成功“收购”了格陵兰岛。在丹麦议会的投票中,94票支持、11票反对,这项“防务合作”协议便顺利通过。没有激烈争论,也未见大规模的社会讨论,整个过程就如同一场简单的投票,决定了格陵兰岛未来的防务归属。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十分清晰:美军从今以后可以自由进出格陵兰岛,若有任何军事行为,甚至犯罪行为,都会由美军内部处理,而不受丹麦法律的管辖。这种条款,难道不正是昔日列强对殖民地实施“治外法权”的翻版吗?几年前,美国曾提出购买格陵兰的建议,遭到拒绝,然而今天美国却绕过了“买卖”的流程,成功获得了比所有权更具实质性控制权。甚至,岛上居民的声音也几乎被忽视。主权有时并不是被夺走,而是被投票“主动放弃”。
展开剩余82%主权交接
格陵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从地理位置来看,它恰好处在北美、欧洲与俄罗斯之间,位置十分关键。过去,由于常年冰雪覆盖,这片岛屿很少受到外界关注。然而,随着全球变暖,北极冰层正在逐渐融化,一条全新的“北极航道”正在悄然形成。若这条航道能稳定通行,全球的航运格局将被彻底颠覆。以往,从亚洲到欧洲或北美的航程要绕过长途水域,无论是经过马六甲海峡再转苏伊士运河,还是绕过非洲或美洲,航程长,成本高。而一旦北极航道成为通道,运输距离将大幅缩短,成本也会显著下降,传统的航运要道可能失去其重要地位。格陵兰的位置正处于这一新航道的关键节点,谁控制了格陵兰,谁就能掌控北极及周边海域的进出口,并且直接影响未来全球的物流路线。因此,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角度来看,掌握格陵兰就意味着在北极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动权。这也是美国为何一直如此关注格陵兰的原因,更别提岛下埋藏的丰富资源——稀土、铀矿、石油、天然气等,这些宝贵的资源足以让任何工业大国垂涎。特朗普曾提出购买格陵兰的计划,虽然被当作笑话拒绝,但如今看来,美国早已意识到,何必要花钱购买?通过一份协议,就能获得比所有权更加稳固的“实质控制权”。
美国对格陵兰的兴趣,显然不仅仅是希望建立一个前哨站。它实际上想要的是在北极心脏地带插上一艘“航母”,一座可以监视、封锁、辐射整个北半球的战略基地。表面上看,这份协议似乎是为了防范其他国家的威胁,听起来像是北约成员国之间的互助合作,但仔细分析协议内容,可以发现美国的真实目的:美国军队可以随时在格陵兰岛部署兵力、运输军需物资,开展各种军事活动,而不必提前通知丹麦或格陵兰的政府。更令人关注的是,如果美军在格陵兰岛上犯了事,无论是闹事还是更严重的犯罪行为,丹麦方面都没有权力干预。根据协议,所有此类案件将由美军内部的军事法庭处理,而不是交由丹麦司法系统。这种安排,实际上就是对百年“治外法权”的现代化翻版,意味着美军在格陵兰享有豁免权,不受当地法律约束。因此,这份看似平常的“防务合作”协议,实际上让美国获得了格陵兰几乎完全的军事控制权和司法豁免权,这远远超出了普通盟友之间的合作范围。虽然没有炮舰的压迫,没有屈辱的条约,但在一次“友好协商”中,丹麦的司法与军事指挥权悄然流失,格陵兰岛的军事管辖从此脱离北约框架,直接划归美国北方司令部。
欧洲一怒之下
协议一经公布,欧洲各国立即感到愤怒,法国总统马克龙第一个拍案而起,强烈谴责丹麦将欧洲的战略边界作为交易的筹码,损害了欧洲的战略自主权。欧盟迅速表态,声明格陵兰是“欧洲关联领土”,其安全应由欧洲掌控,而不应由“第三国”决定,甚至提出了欧盟版集体驻军的对策,试图进行反制。听上去,欧洲的反应似乎很激烈,但行动上却没有实质进展。德国、意大利等国也发表了类似声明,表面上支持马克龙的立场,然而,实际上没有任何国家敢真正采取行动去阻止这项协议的通过。表面上的愤怒只是为了显示立场,背后却没有实际行动。因为,大家心里都清楚,尽管口头上叫嚣独立和自主,但在实际操作中,欧洲许多国家仍然非常依赖美国的保护。从能源到军事,欧洲的命脉几乎都掌握在美国手里。一旦某个国家试图脱离这个框架,美国有足够的手段来制裁。所以,在面对美国这类“霸王硬上弓”的操作时,欧洲几乎没有选择,只能接受。
格陵兰这份协议,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纸文件,它更是一个新型主权概念的范本。传统的主权已经不再单纯地依赖于地理上的边界线,而是通过安全捆绑、经济渗透和技术依赖等方式实现的“实质控制”。欧洲只能眼睁睁看着本属于自己的战略要地,逐渐被美国化。
民众的无奈
然而,在这一场国际政治博弈中,有一个群体的声音完全被忽视,那就是格陵兰岛的居民。格陵兰虽然是丹麦的自治领土,但当涉及到如此重大的决定时,岛上的居民意见几乎未被考虑。他们对于美军的到来感到恐惧,担心自己的因纽特文化和传统生活会在军事化的冲击下彻底消失。他们害怕自己的家园变成一个由外国军队主导的兵营,失去独立性,失去属于自己的文化根基。可是,他们的声音太过微弱,根本没有引起大国博弈的注意和重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垒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