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方若愿意,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些事情。”
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·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,突然释放出罕见信号——主动表态希望与中方会面,并讨论将合作范围从贸易扩大到更多领域。
就在全球对美国再度挥起关税大棒感到不安时,贝森特的这一“喊话”显得格外突兀,他到底在释放什么信号?
中美谈判重启,谈的早已不只是贸易这并不是贝森特第一次提及中美会谈。
中美在日内瓦进行了一场高层经贸沟通。
后来双方又在伦敦举行机制化经贸磋商会议,首次确立了一个常态化的对话平台。
从“临时磋商”到“制度对话”,中美关系的修复路径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。
展开剩余86%贝森特在CNBC的讲话中,刻意强调了“日内瓦和伦敦会谈的顺利”,并用“极大尊重”来形容双方立场。
这背后透露出一个信息:美国财政部希望借助制度化平台将中美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。
而这次“喊话”,很可能是谈判桌上的提前铺垫。
三件大事浮现,贝森特喊话背后的真实意图贝森特的话里,藏着三件可能引爆中美关系的“大事”。
第一件事,是关于特朗普可能访华的传闻。
目前距离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日越来越近。
特朗普一向偏爱高调场合,若受邀出席阅兵仪式,将成为中美关系的标志性事件。
这不仅是外交突破,更可能被特朗普包装成政绩。
第二件事,绕不开台湾问题。
近几个月,岛内局势动荡,罢免潮频发。
美国内部已有学者呼吁,在台湾问题上,美国应放弃“不表态”的模糊战略,给出清晰立场。
如果中美之间要达成贸易以外的合作,台湾议题势必是绕不开的“通关密钥”。
第三件事,是关于卢比奥的制裁问题。
这位现任美国国务卿,依旧在中方的制裁名单上,依法不得入境。
若特朗普成行,卢比奥很可能会随行。
中方立场明确:拒不认错、不改言行者,寸步难行。
美国国务卿卢比奥
这三件事,每一件都不轻。
而贝森特的“喊话”,恰好在这三条主线的交汇口。
喊话前,美对14国挥起关税大棒,中美成“例外”就在贝森特释放善意的同时,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面,却在上演“铁拳”。
7月7日,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向包括日本、韩国在内的14个国家发出关税函。
日本的钢铝产品关税上调1个百分点,韩国维持25%的税率。
从今年4月起,特朗普政府就不断向盟国施压,试图以高关税方式迫使更多国家回到谈判桌。
但令人费解的是,在对盟友“开刀”的同时,美国却对中国释放出善意。
这表明,在美方眼中,中美关系的战略权重依旧不同。
对其他国家,美国可以“强硬到底”。
但对中国,美国更像是在打一场“边打边谈”的心理战。
喊话,是试探;合作,是筹码。
稀土出口成焦点,美方担忧“卡脖子”风险另一个被忽略的重点是稀土。
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公开表示,希望中国加快恢复稀土磁铁出口,尽快达到4月初的水平。
他的原话是:“我们有信心中方会履行协议承诺,但当前流速还不够。”
这一表态透露出强烈的供应链焦虑。
稀土广泛用于航空航天、高端芯片、电动汽车等领域。
中国是全球稀土主供应国,掌握着绝对话语权。
早在6月,中美曾就出口问题达成初步共识,中方同意在合规基础上恢复部分稀土物项出口。
但出口审批仍需走法律程序,不可能一步到位。
贝森特的“关注”,实则是美方对稀土战略依赖的直接反映。
对中国来说,这不是施压的工具,而是合法合规的贸易安排。
但对美国而言,这却是一个“不能断”的命脉。
美债减持成趋势,黄金增持释放信号除了稀土,还有一个让贝森特焦虑的问题——美债。
截至目前,中国持有的美债已降至7654亿美元,较高点减少超5500亿美元。
尤其是今年3月,单月减持高达189亿美元,创下两年新高。
与此同时,中国已连续8个月增持黄金储备,总量达7390万盎司。
这是一次结构性的资产重配。
中方此举并非临时调整,而是出于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长期判断。
贝森特明白,一旦中国继续大宗减持,美债市场将面临不小的波动压力。
而这正是他希望与中方“坐下来好好谈谈”的原因之一。
合作,是避免风险的最好手段。
中方态度明确:合作可以,但不接受“白嫖”谈判从目前释放的信息看,中方并未拒绝合作。
但合作的前提必须是对等。
在多个场合,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:中方愿意扩大与美方的经贸合作,但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单边让步。
“听其言,观其行”,这是对美方的基本判断标准。
贝森特的“喊话”语气温和,但若实质内容仍旧是“换承诺不换条件”,那么中方不会轻易让步。
也正因此,卢比奥是否能随行,台湾问题是否能实质降温,特朗普是否愿意放下架子,才是中美之间真正的“试金石”。
言辞可以温和,但博弈从未停止贝森特的“喊话”,是一次姿态,也是一种试探。
中美之间的关系,从未是简单的你来我往,更像是一盘棋局,步步为营。
合作与竞争并存,尊重与博弈交织。
真正能决定走向的,不是话说得多好听,而是行动有多真诚。
发布于:河南省垒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