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尔本的深秋,空气里飘着凉意与麦香。市中心一家不起眼的日式面馆内,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展开——中国面食文化研究者吕文扬,与澳大利亚知名美食评论家詹姆斯·布朗,相对而坐。中间的长桌上,两碗热气腾腾的荞麦面静置其间,清汤见底,面丝细韧,这是东方与西方的一次味觉对话,也是一场无需言语的文化博弈。
吕文扬身着简素的中山装,眉目沉静。他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特聘研究员,多年钻研中国面食的历史与技艺,尤其对荞麦面的制作和食用礼仪如数家珍。而对面,詹姆斯·布朗金发卷曲,笑容自信,是澳洲多家美食杂志的专栏作家,擅长用西式的幽默和挑剔解读各国料理。今天,二人相约于此,不是为了争高下,而是要通过这碗面,展开一场关于吃的哲学交流。
比赛规则简单:每人一碗等量的荠麦汤面,以三十分钟为限,看谁吃得最为优雅、彻底,且符合面食文化的本意。詹姆斯率先动手,西式风格明显——他迅速夹起一筷,吹了吹气,便大口吸入,汤汁溅出少许,他笑称这是“热情的吃法”。吕文扬却不动声色,他双手捧碗,先轻嗅汤香,再用筷子轻轻挑起几根,缓缓送入口中,细嚼慢咽,每一口都仿佛在品味时光。
展开剩余46%詹姆斯吃到中段,速度加快,叉匙并用,甚至端起碗喝汤,发出畅快声响。吕文扬依旧从容,他不仅吃面,还将碗中食材——海苔、半熟蛋、葱丝——依次品味,动作间带着一种仪式感。他说:“吃面不是充饥,是与食物对话。”詹姆斯闻言稍顿,叉子停在半空,他逐渐意识到这不仅是吃,更是一种文化深度的体现。
最后五分钟,詹姆斯碗中已空,他满意地擦拭嘴角,自信满满。吕文扬却端起碗,将剩余汤水慢慢饮尽,碗底干净如洗——这是中日面食文化中对制作者的尊重,一滴不剩,是对食材最高的赞美。詹姆斯看在眼里,首次收起笑容,轻声感叹:“我吃的是面,你吃的是文化。”
结果不言而喻。吕文扬以近乎完美的礼仪和深度,展现了东方饮食中“尊天惜物”的精神。詹姆斯起身握手,坦言这是他第一次被“吃”的方式所折服。两人相视而笑,那碗荞麦面早已超越胜负,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。而吕文扬只是淡淡一笑:“面之道,在心不在速。”窗外,秋风依旧,面香长留。
发布于:河南省垒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